最新小说推荐背锅专员重生后杀疯了(瓜田顾晟)_背锅专员重生后杀疯了(瓜田顾晟)完整版小说全文免费阅读 - 执笔小说 最新小说推荐背锅专员重生后杀疯了(瓜田顾晟)_背锅专员重生后杀疯了(瓜田顾晟)完整版小说全文免费阅读 最新小说推荐背锅专员重生后杀疯了(瓜田顾晟)_背锅专员重生后杀疯了(瓜田顾晟)完整版小说全文免费阅读

执笔小说

最新小说推荐背锅专员重生后杀疯了(瓜田顾晟)_背锅专员重生后杀疯了(瓜田顾晟)完整版小说全文免费阅读

现代言情《背锅专员重生后杀疯了》震撼来袭,此文是作者“纾炎”的精编之作,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瓜田顾晟,小说中具体讲述了:我是公司公认的“背锅专员”,入职三年,顶头上司把所有烂摊子都甩给我。这次项目黄了,他直接把我叫到会议室:“要么主动递辞呈,要么我让你行业拉黑。”我没接他扔来的离职表,转身打开了公司内网的“匿名职场瓜田”板块——【瓜田1号:他挪用项目经费给小三买包的转账记录】刚发出去,财务总监的小号就在评论区秒回:“已同步审计部。”【瓜田2号:他把客户方案偷给竞品的聊天截图】半小时后,合作方的法务函直接抄送了全公司邮箱。【瓜田隐藏瓜:他学历造假 简历注水的原始档案】帖子刚置顶,HR总监直接冲进他......

背锅专员重生后杀疯了

阅读精彩章节


短信发出去不到一分钟,手机就震动起来。

是沈鉴的直接回电。

“看来秦先生是个果断的人。”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笑意,透过听筒传来。

“机会不等人。”我站在咖啡馆门口,看着外面车水马龙,“沈先生现在方便?”

“来我办公室吧,顶楼东侧,战略发展部。”沈鉴干脆利落,“我跟前台打过招呼了。”

“好。”

挂断电话,我没有丝毫犹豫,转身再次走进鼎峰大厦。

电梯直达顶楼。

与楼下业务部门的喧嚣不同,这里异常安静,地毯厚实,吸走了所有脚步声。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类似图书馆的、带着书卷和咖啡混合的气息。‌‍⁡⁤

前台是一位气质干练的年轻女性,看到我,只是微笑着点了点头,伸手指向里面一扇厚重的木门。

“沈总监在等您。”

我推门进去。

沈鉴的办公室比严如玉的更大,视野也更好。

一整面墙都是书架,摆满了各种商业、技术和社科类书籍,很多书脊已经磨损,显然不是摆设。

另一面则是巨大的落地窗,城市天际线尽收眼底。

他正站在窗边,背对着我,看着窗外。

听到声音,他转过身,手里还端着一个冒着热气的白瓷茶杯。

“坐。”他指了指窗边的一组沙发。

我坐下,沙发柔软舒适。

“喝点什么?茶?还是咖啡?”他走到一个小型吧台后面。

“水就好,谢谢。”

他倒了一杯苏打水,放在我面前的茶几上,然后在我对面坐下。

“想清楚了?”他开门见山。

“想清楚了。”我迎上他的目光,“我愿意试试。”

“很好。”沈鉴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我喜欢和聪明又果断的人合作。”

他放下茶杯,从旁边拿出一个薄薄的文件夹,推到我面前。

“这是实验室的初步构想和商业计划书,你可以先看看。”

我打开文件夹,快速浏览起来。

计划书做得很详尽,目标明确,市场分析透彻,技术路径清晰。‌‍⁡⁤

聚焦于AI在特定工业场景的视觉检测和语义理解应用,避开与大厂的正面竞争,切入点很巧妙。

启动资金一栏,写着一个让我眼皮微跳的数字。

三千万。

而且后面标注是“首期”。

看来沈鉴背后的金主,实力相当雄厚。

“资金来自一个家族办公室,他们对长期和技术驱动的项目感兴趣。”沈鉴简单解释了一句,“我占三成技术和管理股,你如果加入,我可以给你百分之八的初始股份,负责技术落地和项目整体执行。”

百分之八。

按照三千万首期资金计算,这部分股份的纸面价值已经超过两百万。

对于一个毫无背景的普通程序员来说,这无疑是天上掉馅饼。

但我知道,这股份背后代表的责任和风险。

“我需要做什么?”我合上计划书,问道。

“首先,尽快从鼎峰离职,干净利落。”沈鉴语气平淡,“我不希望我的合伙人和前公司有任何法律或商业上的纠葛。”

“其次,组建核心团队。你可以从鼎峰或者其他公司挖人,我提供名单和背调支持。但要确保能力、心性都过关。”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在六个月内,拿出第一个可演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型系统,搞定第一个标杆客户。”

他的要求很高,时间也很紧迫。

但我心里反而踏实了。

目标明确,比空谈画饼要好。

“关于离职,”我沉吟道,“我的调岗申请还没批,直接提离职,可能需要一段时间交接。”

“这个我来处理。”沈鉴摆了摆手,“严如玉那边,我会打招呼。你明天就可以提交离职报告,最多三天,就能办好所有手续。”

他说得轻描淡写,但我知道,这背后需要动用的人脉和能量。‌‍⁡⁤

“好。”我点头。

“至于团队和项目,”我拿起那份计划书,“我需要一点时间消化,并且做一些初步的市场调研。一周内,我给你一份详细的执行方案和时间表。”

沈鉴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可以。办公地点我已经选好了,在创新产业园,装修月底就能完成。设备清单在这里,你看看还需要补充什么。”

他又递过来一个平板电脑。

上面列着详细的硬件和软件采购清单,都是顶配。

我快速扫过,补充了几样测试和开发需要的特定设备。

“没问题了。”

“那好。”沈鉴站起身,向我伸出手,“欢迎加入,‘洞察’实验室。”

“洞察?”我握住他的手。

“洞悉本质,察见未来。这是我们实验室的名字。”沈鉴微微一笑,“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合作愉快。”

离开沈鉴的办公室,我感觉脚步都轻快了许多。

一种久违的激情和期待,在心底涌动。

虽然前路必然充满挑战,但至少,方向掌握在自己手里。

回到项目部,我立刻开始撰写离职报告。

理由写的是“个人职业发展需要”,简单直接。

写完后,直接通过内部系统,发送给了严如玉和我的新总监卫哲。

邮件发出去不到十分钟,严如玉的助理就出现在我工位前。

“秦先生,严总监请你过去一趟。”‌‍⁡⁤

又来了。

我放下手头的工作,再次走向HR总监办公室。

这次,严如玉没有让我等。

她直接让我进去。

办公室里的气氛比上次更加凝重。

严如玉坐在办公桌后,脸色不太好看。

我提交的离职报告,正打印出来放在她面前。

“秦屿,”她抬起眼,目光锐利,“你这是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严总监。”我平静地回答,“个人职业发展需要,申请离职。”

“职业发展?”严如玉冷笑一声,“是找到了更好的下家?还是觉得,鼎峰庙小,容不下你了?”

她的话里带着明显的讽刺和不满。

我猜,沈鉴已经跟她通过气了。

所以她才会是这种反应。

一个她原本打算“观察”甚至“控制”起来的麻烦员工,突然被上面的人直接捞走,她心里肯定不痛快。

“严总监言重了。”我不卑不亢,“只是个人选择而已。”

严如玉盯着我,看了好几秒钟。

“秦屿,我提醒你。公司有保密协议和竞业条款!你别以为……”

“严总监,”我打断她,“我的离职手续,还请您按规定办理。至于保密和竞业,我会严格遵守协议内容,这一点您可以放心。”

我的语气很坚定,没有丝毫转圜的余地。

严如玉胸口起伏了一下,显然气得不轻。‌‍⁡⁤

但她似乎收到了什么指示,强压下了火气。

“好!很好!”她拿起笔,在我的离职报告上唰唰签下名字,动作带着怒气。

“去找行政部和财务部办手续吧!三天内,离开公司!”

“谢谢严总监。”

我拿起她签好字的报告,转身离开。

身后,传来杯子重重放在桌子上的声音。

走出HR部,我长舒一口气。

最后一道关卡,算是过去了。

接下来两天,我飞快地办理着各项离职手续。

交接工作,归还门禁卡和电脑,财务结算……

卫哲总监象征性地挽留了一下,见我态度坚决,也就没再多说,很快在交接单上签了字。

赵德柱等人,得知我要离职,表情更加复杂。

有松了口气的,也有暗中猜测我是不是攀上了什么高枝的。

我一律无视。

最后一天下午,所有手续都办完了。

我抱着那个早已收拾好的纸箱,站在鼎峰科技的大门口。

回头看了一眼这个我待了三年的地方。

熟悉的logo,熟悉的旋转门。

前世,我在这里耗尽热情,最后像垃圾一样被丢弃。

今生,我在这里掀起风浪,然后主动选择离开。‌‍⁡⁤

心境已是天壤之别。

没有留恋,只有释然。

我转过身,大步走进夕阳的余晖里。

手机响起,是沈鉴发来的短信。

“明天上午九点,创新产业园A座1801,实验室见。”

我回复:“准时到。”

新的征程,开始了。

接下来的日子,忙碌得几乎脚不沾地。

“洞察”实验室的场地比我想象的还要好,宽敞明亮,设备陆续到位。

沈鉴果然能量巨大,很多需要排队购买的紧俏硬件,他一个电话就能搞定。

我按照计划书,开始组建团队。

沈鉴提供了一份名单,上面罗列了业内一些技术扎实、但可能因为性格或其他原因在原有岗位不得志的人才。

我一个个联系,面试。

有些人听到是初创实验室,犹豫不决。

有些人则对沈鉴的名字和我描述的前景感兴趣。

很快,我挖来了两个核心工程师。

一个叫林涛,擅长底层算法和模型优化,是个技术狂人,之前在一家大厂因为不屑于写PPT汇报而被边缘化。

另一个叫姜悦,名字虽然普通,但在数据清洗、标注和 pipeline 构建上是一把好手,心思缜密,因为受不了前公司的办公室政治而离职。

加上我,技术铁三角初步成型。

沈鉴又通过猎头,找来了一个负责商务和运营的合伙人,叫唐仁,之前在某知名外企做渠道管理,人脉很广,为人活络。‌‍⁡⁤

核心团队算是搭起来了。

我们四个人,加上沈鉴,开了第一次正式会议。

沈鉴明确了分工。

他负责战略、资源和对外联络。

我负责技术方向、项目管理和产品落地。

唐仁负责市场拓展、客户关系和后续融资。

林涛和姜悦则专注于技术实现。

目标一致,就是在六个月内,攻克第一个标杆客户——一家大型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辉腾集团提出的“基于AI的精密零件外观缺陷自动检测”需求。

这个需求痛点明确,传统人工检测效率低、漏检率高,而且辉腾集团体量大,如果能拿下,对实验室的声誉和后续发展至关重要。

但难度也极大。

对检测精度、速度、以及复杂光线和背景下的稳定性要求都极高。

现有的开源模型和通用方案,根本无法满足要求。

我们必须从数据采集、标注、到模型架构和训练策略,进行全方位的定制化开发。

压力巨大。

我们几乎是以实验室为家。

林涛和姜悦负责搭建数据平台和基础模型框架。

我则带着初步的方案,频繁往返于实验室和辉腾集团,与对方的技术负责人沟通需求,调整方案。

唐仁也没闲着,动用人脉,搜集竞争对手的情报,同时接触其他潜在客户,为后续项目做储备。

沈鉴大部分时间不在实验室,但他每次出现,都能带来关键的资源或者指点,往往一针见血,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日子在忙碌中飞逝。‌‍⁡⁤

偶尔,我会听到一些关于鼎峰的消息。

顾晟似乎彻底消失了,没人再提起他。

项目部在新总监卫哲的带领下,似乎也没什么起色,业务萎缩得厉害。

严如玉依旧坐在HR总监的位置上,但听说因为顾晟事件,她的权威受到了一些影响。

苏蔓好像和她那个董事父亲闹了点不愉快,具体原因不明。

这些消息,如同水面的涟漪,在我心里轻轻荡过,便消失了。

那个曾经让我压抑、愤怒、绝望的地方,正在慢慢淡出我的生活。

我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洞察”实验室和辉腾集团的项目上。

这是一个全新的战场。

一个靠实力和智慧说话的战场。

虽然辛苦,但每一天都充满挑战和希望。

三个月后。

我们遇到了第一个巨大的技术瓶颈。

模型在实验室环境下,检测准确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五。

但一到辉腾集团的生产线上,受到环境光线、零件摆放角度、背景噪音等因素干扰,准确率骤降到百分之八十以下。

完全达不到对方要求的百分之九十五的商用标准。

林涛和姜悦尝试了各种数据增强和模型微调的方法,效果都不理想。

团队士气有些低落。

连一向乐观的唐仁,脸上也多了几分愁容。

我知道,这是最关键的时刻。‌‍⁡⁤

跨过去,海阔天空。

跨不过去,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可能付诸东流。

我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对着满屏的代码和训练日志,苦苦思索。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是模型结构问题?还是数据质量问题?

或者是,我们从根本上,就理解错了工业场景的真实需求?

我回忆起前世看过的一些关于AI落地困难的案例分析。

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仿真环境”与“真实场景”的鸿沟。

实验室里干净、规整的数据,无法覆盖真实世界中复杂多变的情况。

我们必须拿到更接近真实产线环境的数据。

但辉腾集团出于保密和生产效率的考虑,不可能让我们长时间、大规模地在产线上进行数据采集。

怎么办?

我盯着屏幕上模型识别失败的案例。

突然,一个想法闪过脑海。

我们能不能,自己搭建一个高度模拟真实产线的“仿真测试环境”?

用可控的方式,复现那些导致模型失效的干扰因素?

比如,用可编程光源模拟不同角度和强度的光照?

用机械臂模拟零件摆放的微小偏差和震动?

用背景板模拟产线上其他设备和人员的干扰?

这个想法很大胆,也需要额外的投入。‌‍⁡⁤

我立刻把这个想法跟团队进行了沟通。

林涛和姜悦眼睛一亮,觉得可行。

唐仁算了算成本,觉得在可控范围内。

沈鉴听了我的汇报,只问了一句:“有把握吗?”

我沉吟片刻,回答:“七成。”

“那就干。”沈鉴拍板,“需要什么资源,直接列清单。”

有了他的支持,我们立刻行动起来。

采购设备,搭建环境,重新设计数据采集和标注流程……

又经过一个多月没日没夜的奋战。

当新的模型,在我们自己搭建的、无比“恶劣”的仿真测试环境中,稳定地将检测准确率保持在百分之九十六以上时。

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

林涛激动地拍着桌子。

姜悦眼圈都红了。

唐仁直接打开了一瓶早就准备好的香槟。

我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压在心口几个月的大石,终于挪开了一点。

我们知道,我们找到了一条正确的路。

接下来,就是带着我们优化后的模型和方案,再次奔赴辉腾集团,进行最终的现场测试。

成败,在此一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