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言情《背锅专员重生后杀疯了》震撼来袭,此文是作者“纾炎”的精编之作,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瓜田顾晟,小说中具体讲述了:我是公司公认的“背锅专员”,入职三年,顶头上司把所有烂摊子都甩给我。这次项目黄了,他直接把我叫到会议室:“要么主动递辞呈,要么我让你行业拉黑。”我没接他扔来的离职表,转身打开了公司内网的“匿名职场瓜田”板块——【瓜田1号:他挪用项目经费给小三买包的转账记录】刚发出去,财务总监的小号就在评论区秒回:“已同步审计部。”【瓜田2号:他把客户方案偷给竞品的聊天截图】半小时后,合作方的法务函直接抄送了全公司邮箱。【瓜田隐藏瓜:他学历造假 简历注水的原始档案】帖子刚置顶,HR总监直接冲进他......

阅读精彩章节
短信发出去不到一分钟,手机就震动起来。
是沈鉴的直接回电。
“看来秦先生是个果断的人。”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笑意,透过听筒传来。
“机会不等人。”我站在咖啡馆门口,看着外面车水马龙,“沈先生现在方便?”
“来我办公室吧,顶楼东侧,战略发展部。”沈鉴干脆利落,“我跟前台打过招呼了。”
“好。”
挂断电话,我没有丝毫犹豫,转身再次走进鼎峰大厦。
电梯直达顶楼。
与楼下业务部门的喧嚣不同,这里异常安静,地毯厚实,吸走了所有脚步声。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类似图书馆的、带着书卷和咖啡混合的气息。
前台是一位气质干练的年轻女性,看到我,只是微笑着点了点头,伸手指向里面一扇厚重的木门。
“沈总监在等您。”
我推门进去。
沈鉴的办公室比严如玉的更大,视野也更好。
一整面墙都是书架,摆满了各种商业、技术和社科类书籍,很多书脊已经磨损,显然不是摆设。
另一面则是巨大的落地窗,城市天际线尽收眼底。
他正站在窗边,背对着我,看着窗外。
听到声音,他转过身,手里还端着一个冒着热气的白瓷茶杯。
“坐。”他指了指窗边的一组沙发。
我坐下,沙发柔软舒适。
“喝点什么?茶?还是咖啡?”他走到一个小型吧台后面。
“水就好,谢谢。”
他倒了一杯苏打水,放在我面前的茶几上,然后在我对面坐下。
“想清楚了?”他开门见山。
“想清楚了。”我迎上他的目光,“我愿意试试。”
“很好。”沈鉴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我喜欢和聪明又果断的人合作。”
他放下茶杯,从旁边拿出一个薄薄的文件夹,推到我面前。
“这是实验室的初步构想和商业计划书,你可以先看看。”
我打开文件夹,快速浏览起来。
计划书做得很详尽,目标明确,市场分析透彻,技术路径清晰。
聚焦于AI在特定工业场景的视觉检测和语义理解应用,避开与大厂的正面竞争,切入点很巧妙。
启动资金一栏,写着一个让我眼皮微跳的数字。
三千万。
而且后面标注是“首期”。
看来沈鉴背后的金主,实力相当雄厚。
“资金来自一个家族办公室,他们对长期和技术驱动的项目感兴趣。”沈鉴简单解释了一句,“我占三成技术和管理股,你如果加入,我可以给你百分之八的初始股份,负责技术落地和项目整体执行。”
百分之八。
按照三千万首期资金计算,这部分股份的纸面价值已经超过两百万。
对于一个毫无背景的普通程序员来说,这无疑是天上掉馅饼。
但我知道,这股份背后代表的责任和风险。
“我需要做什么?”我合上计划书,问道。
“首先,尽快从鼎峰离职,干净利落。”沈鉴语气平淡,“我不希望我的合伙人和前公司有任何法律或商业上的纠葛。”
“其次,组建核心团队。你可以从鼎峰或者其他公司挖人,我提供名单和背调支持。但要确保能力、心性都过关。”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在六个月内,拿出第一个可演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型系统,搞定第一个标杆客户。”
他的要求很高,时间也很紧迫。
但我心里反而踏实了。
目标明确,比空谈画饼要好。
“关于离职,”我沉吟道,“我的调岗申请还没批,直接提离职,可能需要一段时间交接。”
“这个我来处理。”沈鉴摆了摆手,“严如玉那边,我会打招呼。你明天就可以提交离职报告,最多三天,就能办好所有手续。”
他说得轻描淡写,但我知道,这背后需要动用的人脉和能量。
“好。”我点头。
“至于团队和项目,”我拿起那份计划书,“我需要一点时间消化,并且做一些初步的市场调研。一周内,我给你一份详细的执行方案和时间表。”
沈鉴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可以。办公地点我已经选好了,在创新产业园,装修月底就能完成。设备清单在这里,你看看还需要补充什么。”
他又递过来一个平板电脑。
上面列着详细的硬件和软件采购清单,都是顶配。
我快速扫过,补充了几样测试和开发需要的特定设备。
“没问题了。”
“那好。”沈鉴站起身,向我伸出手,“欢迎加入,‘洞察’实验室。”
“洞察?”我握住他的手。
“洞悉本质,察见未来。这是我们实验室的名字。”沈鉴微微一笑,“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合作愉快。”
离开沈鉴的办公室,我感觉脚步都轻快了许多。
一种久违的激情和期待,在心底涌动。
虽然前路必然充满挑战,但至少,方向掌握在自己手里。
回到项目部,我立刻开始撰写离职报告。
理由写的是“个人职业发展需要”,简单直接。
写完后,直接通过内部系统,发送给了严如玉和我的新总监卫哲。
邮件发出去不到十分钟,严如玉的助理就出现在我工位前。
“秦先生,严总监请你过去一趟。”
又来了。
我放下手头的工作,再次走向HR总监办公室。
这次,严如玉没有让我等。
她直接让我进去。
办公室里的气氛比上次更加凝重。
严如玉坐在办公桌后,脸色不太好看。
我提交的离职报告,正打印出来放在她面前。
“秦屿,”她抬起眼,目光锐利,“你这是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严总监。”我平静地回答,“个人职业发展需要,申请离职。”
“职业发展?”严如玉冷笑一声,“是找到了更好的下家?还是觉得,鼎峰庙小,容不下你了?”
她的话里带着明显的讽刺和不满。
我猜,沈鉴已经跟她通过气了。
所以她才会是这种反应。
一个她原本打算“观察”甚至“控制”起来的麻烦员工,突然被上面的人直接捞走,她心里肯定不痛快。
“严总监言重了。”我不卑不亢,“只是个人选择而已。”
严如玉盯着我,看了好几秒钟。
“秦屿,我提醒你。公司有保密协议和竞业条款!你别以为……”
“严总监,”我打断她,“我的离职手续,还请您按规定办理。至于保密和竞业,我会严格遵守协议内容,这一点您可以放心。”
我的语气很坚定,没有丝毫转圜的余地。
严如玉胸口起伏了一下,显然气得不轻。
但她似乎收到了什么指示,强压下了火气。
“好!很好!”她拿起笔,在我的离职报告上唰唰签下名字,动作带着怒气。
“去找行政部和财务部办手续吧!三天内,离开公司!”
“谢谢严总监。”
我拿起她签好字的报告,转身离开。
身后,传来杯子重重放在桌子上的声音。
走出HR部,我长舒一口气。
最后一道关卡,算是过去了。
接下来两天,我飞快地办理着各项离职手续。
交接工作,归还门禁卡和电脑,财务结算……
卫哲总监象征性地挽留了一下,见我态度坚决,也就没再多说,很快在交接单上签了字。
赵德柱等人,得知我要离职,表情更加复杂。
有松了口气的,也有暗中猜测我是不是攀上了什么高枝的。
我一律无视。
最后一天下午,所有手续都办完了。
我抱着那个早已收拾好的纸箱,站在鼎峰科技的大门口。
回头看了一眼这个我待了三年的地方。
熟悉的logo,熟悉的旋转门。
前世,我在这里耗尽热情,最后像垃圾一样被丢弃。
今生,我在这里掀起风浪,然后主动选择离开。
心境已是天壤之别。
没有留恋,只有释然。
我转过身,大步走进夕阳的余晖里。
手机响起,是沈鉴发来的短信。
“明天上午九点,创新产业园A座1801,实验室见。”
我回复:“准时到。”
新的征程,开始了。
接下来的日子,忙碌得几乎脚不沾地。
“洞察”实验室的场地比我想象的还要好,宽敞明亮,设备陆续到位。
沈鉴果然能量巨大,很多需要排队购买的紧俏硬件,他一个电话就能搞定。
我按照计划书,开始组建团队。
沈鉴提供了一份名单,上面罗列了业内一些技术扎实、但可能因为性格或其他原因在原有岗位不得志的人才。
我一个个联系,面试。
有些人听到是初创实验室,犹豫不决。
有些人则对沈鉴的名字和我描述的前景感兴趣。
很快,我挖来了两个核心工程师。
一个叫林涛,擅长底层算法和模型优化,是个技术狂人,之前在一家大厂因为不屑于写PPT汇报而被边缘化。
另一个叫姜悦,名字虽然普通,但在数据清洗、标注和 pipeline 构建上是一把好手,心思缜密,因为受不了前公司的办公室政治而离职。
加上我,技术铁三角初步成型。
沈鉴又通过猎头,找来了一个负责商务和运营的合伙人,叫唐仁,之前在某知名外企做渠道管理,人脉很广,为人活络。
核心团队算是搭起来了。
我们四个人,加上沈鉴,开了第一次正式会议。
沈鉴明确了分工。
他负责战略、资源和对外联络。
我负责技术方向、项目管理和产品落地。
唐仁负责市场拓展、客户关系和后续融资。
林涛和姜悦则专注于技术实现。
目标一致,就是在六个月内,攻克第一个标杆客户——一家大型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辉腾集团提出的“基于AI的精密零件外观缺陷自动检测”需求。
这个需求痛点明确,传统人工检测效率低、漏检率高,而且辉腾集团体量大,如果能拿下,对实验室的声誉和后续发展至关重要。
但难度也极大。
对检测精度、速度、以及复杂光线和背景下的稳定性要求都极高。
现有的开源模型和通用方案,根本无法满足要求。
我们必须从数据采集、标注、到模型架构和训练策略,进行全方位的定制化开发。
压力巨大。
我们几乎是以实验室为家。
林涛和姜悦负责搭建数据平台和基础模型框架。
我则带着初步的方案,频繁往返于实验室和辉腾集团,与对方的技术负责人沟通需求,调整方案。
唐仁也没闲着,动用人脉,搜集竞争对手的情报,同时接触其他潜在客户,为后续项目做储备。
沈鉴大部分时间不在实验室,但他每次出现,都能带来关键的资源或者指点,往往一针见血,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日子在忙碌中飞逝。
偶尔,我会听到一些关于鼎峰的消息。
顾晟似乎彻底消失了,没人再提起他。
项目部在新总监卫哲的带领下,似乎也没什么起色,业务萎缩得厉害。
严如玉依旧坐在HR总监的位置上,但听说因为顾晟事件,她的权威受到了一些影响。
苏蔓好像和她那个董事父亲闹了点不愉快,具体原因不明。
这些消息,如同水面的涟漪,在我心里轻轻荡过,便消失了。
那个曾经让我压抑、愤怒、绝望的地方,正在慢慢淡出我的生活。
我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洞察”实验室和辉腾集团的项目上。
这是一个全新的战场。
一个靠实力和智慧说话的战场。
虽然辛苦,但每一天都充满挑战和希望。
三个月后。
我们遇到了第一个巨大的技术瓶颈。
模型在实验室环境下,检测准确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五。
但一到辉腾集团的生产线上,受到环境光线、零件摆放角度、背景噪音等因素干扰,准确率骤降到百分之八十以下。
完全达不到对方要求的百分之九十五的商用标准。
林涛和姜悦尝试了各种数据增强和模型微调的方法,效果都不理想。
团队士气有些低落。
连一向乐观的唐仁,脸上也多了几分愁容。
我知道,这是最关键的时刻。
跨过去,海阔天空。
跨不过去,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可能付诸东流。
我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对着满屏的代码和训练日志,苦苦思索。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是模型结构问题?还是数据质量问题?
或者是,我们从根本上,就理解错了工业场景的真实需求?
我回忆起前世看过的一些关于AI落地困难的案例分析。
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仿真环境”与“真实场景”的鸿沟。
实验室里干净、规整的数据,无法覆盖真实世界中复杂多变的情况。
我们必须拿到更接近真实产线环境的数据。
但辉腾集团出于保密和生产效率的考虑,不可能让我们长时间、大规模地在产线上进行数据采集。
怎么办?
我盯着屏幕上模型识别失败的案例。
突然,一个想法闪过脑海。
我们能不能,自己搭建一个高度模拟真实产线的“仿真测试环境”?
用可控的方式,复现那些导致模型失效的干扰因素?
比如,用可编程光源模拟不同角度和强度的光照?
用机械臂模拟零件摆放的微小偏差和震动?
用背景板模拟产线上其他设备和人员的干扰?
这个想法很大胆,也需要额外的投入。
我立刻把这个想法跟团队进行了沟通。
林涛和姜悦眼睛一亮,觉得可行。
唐仁算了算成本,觉得在可控范围内。
沈鉴听了我的汇报,只问了一句:“有把握吗?”
我沉吟片刻,回答:“七成。”
“那就干。”沈鉴拍板,“需要什么资源,直接列清单。”
有了他的支持,我们立刻行动起来。
采购设备,搭建环境,重新设计数据采集和标注流程……
又经过一个多月没日没夜的奋战。
当新的模型,在我们自己搭建的、无比“恶劣”的仿真测试环境中,稳定地将检测准确率保持在百分之九十六以上时。
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
林涛激动地拍着桌子。
姜悦眼圈都红了。
唐仁直接打开了一瓶早就准备好的香槟。
我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压在心口几个月的大石,终于挪开了一点。
我们知道,我们找到了一条正确的路。
接下来,就是带着我们优化后的模型和方案,再次奔赴辉腾集团,进行最终的现场测试。
成败,在此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