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言情《断弦葬旧梦,残琴续新章》,讲述主角沈修文念汐的爱恨纠葛,作者“沈修文”倾心编著中,本站阅读体验极佳,剧情简介:和沈修文离婚的第六年。我们在市音乐厅的后台重逢。他刚结束彩排,琴盒还挎在肩上。我正与场地经理确认归国首演的细节,回身便对上沈修文复杂的目光。“你现在在这里工作?”他目光牢牢锁在我的脸上。我见他误会,也没解释。只是冲他微微颔首,便回头继续和工作人员沟通。可就在我即将离开时,他忽然开口喊住我:“念汐,你......和以前很不一样。”我面无表情,没有接话。其实没什么不一样。只是,我不再在乎他了而已。...

免费试读
沈修文与许蕊的《梁祝》小提琴钢琴协奏曲专场,定在了我们首演的前一晚。
意图再明显不过。
他想先声夺人,在我和梁寻岳的《新梁祝》登场前,牢牢占据舆论高地,用所谓的“正统”与“情怀”来挤压我们的生存空间。
演出当晚,我去了现场。
有些东西,听比看更清楚。
梁寻岳陪在我身边,我们平静地观看着这场备受瞩目的演出。
沈修文依旧俊朗儒雅,执琴立于舞台中央,许蕊一袭白裙,端坐于斯坦威钢琴前。
灯光勾勒出他们般配的身影,海报上的宣传语“琴瑟和鸣,经典再现”似乎得到了最直观的印证。
台下座无虚席,不乏知名的乐评人和媒体记者。
显然,沈修文动用了不少关系造势。
前奏响起,是熟悉的旋律。
《梁祝》,这首曾经承载着我与他无数梦想与爱恋的协奏曲,此刻通过冰冷的音响传来,竟让我感到一种隔世的恍惚。
沈修文的技巧无可指摘,运弓精准,音色依旧华丽。
许蕊的指法也足够熟练,音符一个不错。
然而,几分钟后,那种违和感便渐渐浮现。
他们的演奏,像一场精心排练的机械运动,每一个强弱、每一个停顿都仿佛用尺子量过,标准得近乎刻板。
沈修文的小提琴声里,失去了当年那种炙热的情感涌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浮于表面的深情,甚至隐隐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躁。
他拉的是“梁山伯”的悲怆,听起来却更像是一种顾影自怜。
而许蕊的钢琴部分,在需要深厚情感支撑的乐段,尤其是“楼台会”的缠绵悱恻与“抗婚”的激烈挣扎中,彻底暴露了她的平庸。
她的琴声轻飘飘的,无法与沈修文的提琴形成有效的对话与抗衡,更像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伴奏者,而非灵魂共鸣的伴侣。
那种艺术上的隔阂与苍白,透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递出来。
“他们的《梁祝》,死了。”
梁寻岳忽然开口,声音平静无波。
我微微颔首。
是的,死了。
它被抽走了灵魂,只剩下空洞、华丽的躯壳,在舞台上进行着虚无的表演。
时间的流逝,加上我当年的淡出,让大众的记忆逐渐模糊,接受了这个看似完美的沈许版本。
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果然,直播的弹幕和同步的社交媒体讨论区,开始出现不和谐的声音。
emmm……怎么说呢,技巧没得挑,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1,感觉没有以前听周念汐和沈修文版本时那种起鸡皮疙瘩的感觉了。
我去把十年前的录像翻出来听了!
真的是天壤之别!
当年的沈修文琴声里有光,现在的……好油。
许蕊的钢琴……是不是拖后腿了?
在‘哭坟’那段完全撑不起来啊,情感太单薄了!
前段时间热搜不是说周念汐精神有问题吗?
怎么感觉现在听起来,她的版本才是神作?
楼上+1,对比太惨烈了。
沈修文和许蕊这版,匠气太重,毫无灵气。
舆论的风向,开始因为最直接的听觉对比,而悄然转变。
沈修文想用经典压制我们,却无意中点燃了公众重新审视他们艺术的导火索。
他大概忘了,真正经典的艺术,经得起时间的反复咀嚼,而赝品,只会在对比中原形毕露。
演出在算不上热烈的掌声中落幕。
镜头捕捉到沈修文鞠躬时,脸上那一闪而过的阴郁。
许蕊挽着他的手臂,笑容也显得有些勉强。
关掉直播,室内一片安静。
梁寻岳握住我的手:“准备好了吗?
明天,该我们上场了。”
我迎上他信任的目光,心底最后一丝波澜也归于平静。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