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叫做《桥归桥路归路》,是作者“薇薇”写的小说,主角是薇薇沈倦。本书精彩片段:老公是脑科学研究员,天生缺失共情能力。父亲下葬那天,他打开了随身电脑,现场记录起“直系亲属在葬礼中的情绪波动与行为表征”。临盆的我出了车祸向他求救,铃声只响了两下便被切断,随后他发来一条信息:“实验进入关键诱导期,非紧急事务勿扰。”最后因为脐带绕颈,七个月大的孩子闷死在羊水里。所有人都劝我:“他天生就这样,不是不爱你。”我信以为真。直到孩子的葬礼,我亲耳听见,他低声安慰师妹:“薇薇别哭了,过度悲伤会损伤你的前额叶认知功能。”她仰起脸反问:“沈师兄,那你现在能分辨出,我此刻的眼泪,是为...

在线试读
白薇薇提供的资料比我想象的还要惊人。
不仅仅是未经伦理审查那么简单。
沈倦早在几年前,就利用职务之便,在未告知的情况下,对部分志愿者进行了高强度负面情绪诱导实验。
其中包括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极端恐惧情境,导致一名受试者出现急性应激障碍。
相关记录被他刻意隐瞒和删改。
而所有这些,都被白薇薇偷偷备份了下来。
“他信任我。”
白薇薇把存储卡递给我时,苦笑着说,“或者说,他从未想过,‘数据’也会背叛他。”
我看着她,她眼中除了恐惧,还有一丝破釜沉舟的恨意。
被操控、被物化的恨。
“你以后有什么打算?”
我问。
“离开这里。”
她深吸一口气,“等他发现数据丢失,第一个怀疑的就是我。
我不能再待在他身边了。”
她顿了顿,看向我。
“师姐,对不起。
以前是我太天真,也太……自私。”
我没说话。
伤害已经造成,道歉毫无意义。
但现在,我们是站在同一战线的盟友。
基于共同的“仇恨”。
我联系了之前帮我做数据恢复的朋友李铭,以及一位专打学术伦理官司的律师。
证据确凿,律师很快整理出材料,准备向沈倦所在的研究所和学术伦理委员会发起正式举报。
与此同时,我让李铭盯着沈倦的动向。
果然,在白薇薇请假离开本市的那天,沈倦发现了数据丢失。
他直接找到了我的公寓。
这是他第一次来这里。
站在门外,他依旧穿着实验室的白大褂,像是刚从某个重要实验中抽身。
只是眼神不再平静无波,而是带着一种……被干扰的烦躁。
“顾倾城。”
他连名带姓地叫我。
“有事?”
我挡在门口,没有让他进去的意思。
“薇薇不见了。”
他盯着我,“她最后见的人是你。”
“所以呢?”
“她带走了一些不属于她的数据。”
他语气肯定,“是你指使的。”
我笑了。
“沈大研究员,说话要讲证据。
你怎么确定是她带走了数据?
又怎么确定与我有关?”
“逻辑推断。”
他快速说道,“数据访问记录异常,她的行为模式在近期出现显著偏离。
而你是最大的干扰变量。”
“变量?”
我挑眉,“在你眼里,一切都是变量吗?”
他向前一步,几乎要跨进门内。
“那些数据很重要。”
“多重要?
比我们的孩子还重要?”
他顿了一下,眉头微蹙,似乎不理解我为何在此刻提起这个。
“这是两回事。”
“对我来说是一回事!”
我抬高声音,“你为了那些冰冷的数据,牺牲了我的父亲,我的孩子,我的婚姻!
现在,轮到你自己尝尝数据反噬的滋味了!”
他沉默地看着我,像在分析一段复杂的代码。
“你恨我。”
他得出结论。
“不然呢?
难道还爱你吗?”
“恨也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
他若有所思,“或许,我可以将你也纳入新的观察……啪!”
我又一次扇了他耳光,比在医院那次更重。
他偏着头,脸颊迅速红肿起来。
这次,他没有去摸自己的脸,而是转回头,眼神里第一次出现了类似……困惑和……一丝极淡的……兴奋?
“两次掌掴,力度、角度、引发的面部红肿程度有差异。”
他低声自语,“对应的言语刺激也不同……值得记录……”我看着他近乎走火入魔的样子,心里最后一点残存的、可笑的柔软也彻底消失。
“沈倦,你完了。”
他抬眼。
“什么意思?”
“很快你就会知道。”
我当着他的面,用力关上门。
隔着门板,我听到他停留了片刻,然后脚步声渐渐远去。
他大概以为,这只是一次不成功的“数据采集”。
他还不知道,真正的风暴,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