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叫做《守陵归来,帝君为我破了戒》是“静心静怡”的小说。内容精选:坟头草动了,圣旨来了。晨雾如纱,缠绕在皇陵深处的断碑残冢之间。风过处,枯草簌簌,像是亡魂低语。拂尘跪在一方倾颓的石碑前,指尖轻轻拂过碑面斑驳的刻痕——“罪籍”二字深陷石中,如刀剜心。七年了。她一动不动,三炷香在石案上静静燃烧,青烟笔直升起,被雾气一寸寸吞没。火光映着她的脸,苍白而沉静,眼底却无悲无喜,仿佛早已将生死荣辱,都烧成了灰。...

守陵归来,帝君为我破了戒 在线试读
果然,在淡淡的檀香之下,藏着一丝腐甜——那是“胎息香”的特征。
以秘药伪造孕相,并非为了欺君,而是要让她成为众矢之的。
“欲加之罪,先造其因。”她低声自语,指尖轻轻敲击案角。
素云推门进来,脸色发白:“昭训,方才小厨房的人说,慈宁宫那边传话下来,说您已有龙裔,太后命太医院即刻查验……流言已经传到了尚寝局。”
拂尘不惊,只淡淡道:“谁传的?”
“说是吴氏嬷嬷亲口对尚药局提的,白院判当场应承,说今夜就会来请脉。”
她眸光微闪。
吴氏嬷嬷虽侍奉太后多年,但从不轻易插手宫妃事务,怎会突然提及她的“身孕”?
除非,她是被人授意,甚至胁迫。
而白启明……那个执掌太医署、视她为“血嗣污染者”的老太医,早在她入宫第一日就当众冷笑:“此女生于癸未年七月半,阴时降世,天生带煞,岂能近御前?”他恨她,不仅仅因为谶言,更像……知晓什么。
拂尘起身,从柜底取出一只乌木匣,掀开后,里面静静躺着一截灰白色骨符与一小撮冷心草。
她将二者置于灯焰之上,火焰瞬间转为幽蓝,烟气升腾,如絮如雾,在空中缓缓盘旋成一道残缺的脉象图。
她闭目凝神,以守陵人代代相传的“观虚术”推演气血流转。
若有真孕,阳气必盛,虚烟当呈金红之色;可此刻烟色灰褐,缠绕如枯藤,分明是外力强扰所致。
再加上胎息香的气息、密件中的暴毙细作、驿丞周延的名字……一切指向一个可能:有人正在用一具“死而复生”的尸体,配合秘药与流言,布一场针对她的杀局。
目的不只是毁她清誉,更是要逼她动用守陵之技,暴露所知。
那么,反击的最佳时机,便是顺着他们的线索,反溯源头。
翌日清晨,天光未亮,栖梧阁外霜露凝重。
拂尘换上素色宫装,手持铜印,径直往御书房而去。
昨夜她已递了牌子,称需查阅近期边报以备圣问。
萧玄戈批阅军务至深夜,此刻尚未起身,值守内侍不敢阻拦,只得放行。
她步入偏阁,直奔存放密件的铁柜。
铜印一按,锁扣轻响,第三格抽屉应声而开。
她迅速翻找,终于在一堆旧档中寻到那份《北境战俘营异状录》原件。
翻开第一页,尸检记录赫然在目:
“……死者年约三十,肤呈蜡黄,七窍渗黑血,肺腑溃烂如蜂巢,胃中残留不明草屑。疑为服用‘断魂引’致死。已交由驿丞周延押运返京,依例焚化处理,不得留存。”
她指尖一顿。
断魂引?
那是皇陵禁药,百年来仅用于处决叛陵之人,且必须由守陵司监刑。
一名敌国细作,怎会中此毒?
又怎会被用此等规格处置?
她快速抄录关键段落,藏入袖袋。
正欲合柜,余光忽扫见底层一本残卷露出一角,封面斑驳,只剩两个字:“尸疡”。
她心头一跳。
《尸疡录》——守陵古籍,记载历代疫病、毒尸、假死之法,早已失传。
据说,其中一页写着破解“移形替命术”的方法。
她蹲下身,正欲抽出,脚步声却由远及近。
拂尘立刻收手,阖柜退离三步,垂首立于窗侧。
片刻后,两名内侍抬着新贡的安神香料经过,口中低语:“……白院判亲自配的方子,说是要送到慈宁宫,今日务必点燃。”
她静静听着,目光却落在他们脚边——一缕灰色香屑沾在靴底,正是掺了腐骨花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