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优化出奇招!我让画饼领导亲测方案》,是作者大大“风铃的声音”近日来异常火爆的一部高分佳作,故事里的主要描写对象是巩翔贾宏图。小说精彩内容概述:月底冲刺关键节点,领导突然空降办公室,手里攥着份“全新优化方案”。刚坐下就给我们画起大饼:“按这个方案执行,月底绩效翻番!”方案里却全是模糊表述,既没明确分工,也没给出资源支持,只要求我们“主动加班探索细节”。我翻着方案没说话,默默把领导说的“全员落地、亲自监督”记在备忘录里。第二天一早,我把方案打印成册,在“负责人”栏填上领导名字,贴在他办公桌前,然后在部门群里发消息:“领导牵头的优化方案已同步,我们全力配合,每日进度需向领导同步确认。”接下来一周,领导每天被各环节同事追着要指令、要资源。开会时再也没提过“主动探索”......
方案优化出奇招!我让画饼领导亲测方案 热门章节免费阅读
接下来的几天,情况愈演愈烈。
贾宏图仿佛成了整个部门的“首席咨询官”。
他的电话响个不停,他的办公室门几乎没关严过。
同事们似乎形成了一种默契。
无论大事小情,只要稍微沾点“优化方案”的边,一律上报“总负责人”贾宏图定夺。
而且,大家都学乖了。
去找他之前,必定先引用方案原文的某条“指导思想”。
把问题包装成“为确保方案精神落地,请领导明确方向”。
这让贾宏图根本无法拒绝。
拒绝,就是打自己的脸,就是否定自己亲手制定的“伟大方案”。
我冷眼旁观。
人性中“趋利避害”和“投机”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最初大家是抱着试试看和甩锅的心态。
但很快,有人发现,把难题往上推,自己不仅省心,还不用担责任。
何乐而不为?
于是,一种奇怪的“依赖症”在部门里蔓延开来。
连一些原本自己能解决的小问题,也有人拿去请示贾宏图。
仿佛不经过贾总点头,任何事都名不正言不顺。
贾宏图明显憔悴了。
他以前经常下午就不见人影,美其名曰“见客户”或“开会”。
现在,他几乎被“钉”在了办公室里。
他的桌上堆满了各种待审批的流程单、报告。
他的日历上排满了各种“方案落地协调会”。
他说话的语速没那么快了,画饼的次数也明显减少。
更多的时候,他是在应付各种具体得不能再具体的问题。
“这个按钮到底放左边还是右边?”
“这个接口超时时间设定为几秒合适?”
“客户要求的这个额外功能,做还是不做?如果做,算不算方案内的‘价值延伸’?”
这些问题,像无数只小虫子,在他周围嗡嗡作响。
他变得烦躁,但又不得不压抑着。
周三下午,发生了一个小高潮。
公司副总突然路过我们部门区域,正好看到贾宏图被几个同事围着,讨论得面红耳赤。
副总好奇地停下脚步,问了一句:“宏图,这么热闹,在讨论什么大项目呢?”
贾宏图立刻像打了鸡血,赶紧拿起桌上那份已经有些卷边的方案。
“王副总,我们在深入研讨我制定的这个优化方案,确保月底冲刺达成目标!”
他试图重拾往日的风采。
副总接过方案,随手翻了几页,不置可否地点点头。
“嗯,有方案是好事,关键在执行和细节。”
他指着其中一条“建立跨部门敏捷响应机制”,随口问:
“这条具体怎么落地?和销售部、技术部的协同流程梳理清楚了吗?”
贾宏图一下子卡壳了。
他支支吾吾,说了一些“加强沟通”、“建立纽带”之类的空话。
副总皱了皱眉,显然不太满意。
“宏图,方案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这些流程节点必须清晰,责任到人,否则就是空谈。”
副总的话说得很直白。
贾宏图的额头有点冒汗。
“是,是,王副总您说得对,我们正在细化,正在细化……”
副总把方案还给他,意味深长地说:“抓紧时间,月底快到了,公司等着看你们的成绩。”
副总走后,贾宏图站在原地,脸色一阵红一阵白。
他第一次在众人面前,因为自己画的饼而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压力。
来自上级的关注,不再是虚妄的表扬,而是具体的、需要兑现的期望。
那天晚上,贾宏图办公室的灯亮到很晚。
我下班路过时,透过玻璃窗,看到他一个人坐在电脑前,眉头紧锁。
手指在键盘上敲打几下,又删掉,反复多次。
他在修改那份方案。
我知道,压力开始起作用了。
他亲手吹起的肥皂泡,在现实的阳光下,开始显现出脆弱的本质。
而他,不得不开始想办法,给这个泡泡打上补丁,免得它太快破灭。
这只是开始。
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等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