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现代言情《重生不再要多子多福,只生女儿一个》,赶快加入收藏夹吧!主角是抖音热门,是作者大神“凤家丫头”出品的,简介如下:我是被女儿的恶婆婆用凳子砸死的的。我生了四儿一女,被夸子孙满堂有福气,实则累死累活。瘫痪后,儿子们像踢皮球似的推拒我,大冬夜把我扔在门外。是大女儿赶回来,用板车把我拉到她婆家,可她因此遭婆婆和老公打骂。我才悔悟,是我毁了她——逼她辍学打工供弟弟,为彩礼把她嫁进差人家,看着她受欺负也不撑腰。再次睁眼,回到怀二胎时,看着女儿天真的小脸,我幡然醒悟。什么多子多福,全是骗局!这一世,我只要女儿。当天,我就去卫生院打掉了腹中的儿子……窗外知了声嘶力竭地叫着,吵......

阅读最新章节
那场闹剧之后,家里倒是清净了一段时间。
婆婆和小叔子大概知道在我这里讨不到便宜,暂时消停了。
赵国良似乎也觉得理亏,对我摆摊的事,不再明着反对,但依旧是不闻不问。
我乐得清静,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挣钱上。
摆摊久了,认识的人多了,消息也灵通了些。
听说县里现在搞什么市场经济,鼓励个体经营,街上开起了不少私人开的店铺。
卖衣服的,卖日用品的,甚至还有开小饭馆的。
我心里的念头又开始活络起来。
摆地摊毕竟风吹日晒,还不稳定,遇到刮风下雨就得歇业。
要是能有个固定的店面……
但这个念头太大,也太冒险。
租店面要钱,进货要更多的本钱,万一赔了……
我这点辛苦攒下的家底,可经不起折腾。
我把这个想法压了下去,还是老老实实地往返于编织袋厂、山野和集市之间。
桂玲在高中的成绩一直很好,每次来信,都说让我别太累,她以后会报答我。
我看着信,心里又暖又酸。
我不要她的报答,我只要她过得好。
有一次,我去县里进货,顺便去看她。
她瘦了些,但精神很好,眼睛里闪着光,跟我讲学校的图书馆有多大,老师讲的课多有意思。
看着她侃侃而谈的样子,我几乎认不出这就是当年那个在村里黄毛小丫头。
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
从学校出来,我在县城的街上转了转。
路过一家新开的服装店,橱窗里挂着几件时髦的连衣裙,很好看。
我站在外面看了很久。
心里那个开店的念头,又像野草一样冒了出来。
也许……我真的可以试试?
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
难道我一辈子就只能摆地摊,采山货吗?
为了桂玲,我也得搏一搏。
回到家,我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翻了出来,一张一张地数。
数目比我想象的要多一点,但离租店面、进货,还差得远。
而且,这几乎是全部了,万一赔了,我和桂玲就真的一点退路都没有了。
我犹豫了。
晚上,赵国良回来,看我坐在炕上对着那堆钱发呆,破天荒地主动问了一句:“咋了?”
我看了他一眼,鬼使神差地把想开店的想法说了。
他听完,沉默了很久,然后闷闷地说:“瞎折腾啥?安稳日子不过?”
我的心沉了下去。
果然,不该指望他。
“赔了咋整?”他又加了一句。
“赔了算我的,不用你管。”我冷冷地说,把钱包好,重新藏起来。
他叹了口气,没再说话。
但过了两天,他居然递给我一个小布包。
我打开一看,里面是几十块钱,还有一些粮票布票。
“这……”我愣住了。
“我……我攒的。”他有些不自在地别过脸,“不够……就算了。”
我看着那堆票子,心里说不上是什么滋味。
这大概是他能给出的,最大的支持了。
虽然钱不多,但意义不同。
“谢谢。”我低声说。
他“嗯”了一声,转身出去了。
有了他这点支持,我心里反而更坚定了。
我又找编织袋厂那个要好的姐妹借了点,加上自己所有的积蓄,总算凑够了租一个小门脸和进第一批货的钱。
我在县城靠近学校的地方,租了一个很小的门面,只有几平米。
位置不算顶好,但租金便宜。
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玲玲杂货铺”。
用了桂玲的名字。
我希望这个店,能像我的桂玲一样,带来希望。
开业那天,没什么仪式。
我自己打扫干净,把进的货——主要是文具、笔记本、毛巾、袜子之类学生常用的小商品,整整齐齐地摆上货架。
看着小小的店面,我心里既激动,又忐忑。
这是我的店。
我刘奋的店。
从此,我开始了县城和村里两头跑的日子。
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做好饭,留给赵国良。
然后坐早班车去县城,看店。
晚上关了店,再坐末班车回来。
比之前更累,但心里充满了干劲。
开店不比摆摊,琐事更多。
要记账,要盘货,要应付各种检查。
我没什么文化,记账记得乱七八糟,只好用最笨的办法,画圈画杠。
进货也要精打细算,哪样好卖,哪样滞销,都得慢慢摸索。
刚开始,生意很清淡。
有时候一天也卖不出几块钱。
我看着空荡荡的店面,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难道真的选错了?
真的要赔个底朝天?
不行,我不能放弃。
我学着旁边店铺的样子,在门口挂了块小黑板,写上特价商品。
看到学生进来,也主动打招呼,问问他们需要什么。
慢慢地,生意有了起色。
尤其是放学的时候,店里会涌进来不少学生,买文具,买零食。
看到那些和桂玲差不多大的孩子,我就觉得特别亲切。
有时候还会多给他们一点。
桂玲放假的时候,也会来店里帮我。
她比我懂得多,会帮我整理账目,还建议我进一些流行的明星贴纸、贺卡什么的。
果然,这些东西很受学生欢迎。
生意一天天好起来。
虽然赚的不是什么大钱,但比摆地摊稳定,也比在编织袋厂自由。
我渐渐在县城立住了脚。
村里人看我的眼神,更加不一样了。
以前是鄙夷,是看笑话,现在,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羡慕。
“国良家的,真在县里开店当老板了?”
“啧啧,真是看不出来,一个女人家……”
“听说挣了不少钱呢!早知道当年也让自家丫头去读书了……”
听到这些议论,我只是笑笑。
他们只看到我现在似乎光鲜了点,却没看到我背后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
更没看到,我当初打掉孩子,宣称只要女儿时,所承受的压力和骂名。
幸好,我挺过来了。
我的桂玲,也争气。
她高三那年,告诉我,她想考大学,考省城的师范大学,将来当老师。
我毫不犹豫地支持她。
“考!只要你能考上,妈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你!”
她看着我,眼睛亮得像星星。
“妈,谢谢你。”
就这一句话,我觉得,我所有的付出,都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