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言情为叙事背景的小说《以心为药》是很多网友在关注的一部言情佳作,“鎏琏”大大创作,江浩沈惊蛰两位主人公之间的故事让人看后流连忘返,梗概:沈惊蛰在一次解救人质的任务中,击毙了被舆论塑造为“恶魔”的劫持者。事后真相浮出水面,巨大的负罪感使她精神崩溃,饱受PTSD与失眠折磨。在恩师的引荐下,她结识了知名心理医生林知夏。...

以心为药 精彩章节试读
午休时间,她拒绝了同事一起用餐的邀请,独自留在办公室。从包里拿出那个专用的记录本,再次翻到关于沈惊蛰的部分。周末沈惊蛰提及“失踪案”时,那一闪而过的异样神情,以及那瓶未被动用的安神液,像两个微小的疑点,盘旋在她心头。
她尝试以更抽离的视角审视这些信息。沈惊蛰作为一名警察,接触失踪案是工作常态。她的情绪波动,可能源于卷宗中受害者的悲惨遭遇,也可能源于工作强度本身。那瓶安神液未被使用,或许仅仅是因为她当晚的睡眠尚可,不需要额外辅助。
所有这些,都可以用合理的、职业范畴内的理由来解释。
然而,林知夏的直觉,那份在无数个案中磨砺出的、对细微异常的敏锐捕捉力,却在轻声提醒她:事情或许没那么简单。沈惊蛰的防御机制太过完善,她将真实的自我包裹在一层又一层的沉默与克制之下,只有在极少数猝不及防的瞬间,才会泄露出丝毫端倪。
林知夏用笔轻轻点着纸面。作为医生,她不能基于模糊的“直觉”就贸然行动。她需要更多的行为观察,需要更确切的线索。过早的、不恰当的干预,可能会破坏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甚至引发更强烈的退缩。
她合上本子,决定暂时按兵不动,但将观察的等级在心里默默调高了一档。
下午的咨询间隙,她收到沈惊蛰发来的信息,依旧简短:
今晚按时回。
没有多余的词汇,甚至没有一个句号。但林知夏注意到,这条信息发送的时间,比平时沈惊蛰告知行踪的时间要早一些。这是一种无意识的、细微的变化,或许连沈惊蛰自己都未曾察觉。
下班后,林知夏特意绕道去了一家沈惊蛰曾无意间提及过的、口碑不错的熟食店,买了一份卤味。这是一种尝试,尝试在协议框架内,注入一点点更具象的、属于日常生活的关怀。
当她推开公寓门时,沈惊蛰已经回来了,正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着电视里的新闻节目,但眼神有些放空,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听到开门声,她转过头,目光落在林知夏手中的餐盒上,微微愣了一下。
“路过一家店,看着不错,就买了点。”林知夏语气自然地将餐盒放在餐桌上去,“尝尝看合不合口味。”
沈惊蛰沉默地站起身,走到餐桌旁。她没有立刻打开餐盒,而是站在那里,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餐盒的边缘。过了一会儿,她才低声说:“今天……那个失踪的大学生,找到了。”
林知夏正在倒水的动作微微一顿,随即恢复自然。“是吗?人没事吧?”她将水杯递给沈惊蛰,语气带着适度的关切,既不过分热切,也不显得冷漠。
“嗯。没事。”沈惊蛰接过水杯,指尖与林知夏的有一瞬间的轻触,很快分开,“只是和家里闹矛盾,跑去同学那里住了几天,手机没电了。”
她的叙述非常简洁,客观,没有任何多余的情绪渲染,完全符合她一贯的风格。
但林知夏却捕捉到了那一瞬间,沈惊蛰在说“找到了”三个字时,肩颈线条几不可察的松弛。那是一种……放下心来的微表情。这不寻常。一个普通的、结果良好的失踪案,按理说不应让她产生如此具象的“放下心来”的感觉,更多的应该是“完成工作”的例行公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