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言情《深空征程》是作者““陆雪孤菊”诚意出品的一部燃情之作,抖音热门两位主角之间虐恋情深的爱情故事值得细细品读,主要讲述的是:未来,人们发现一颗直径300公里的小行星突然朝地球飞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的灾难,人类的抉择是什么?未来该怎么办?...
深空征程 阅读精彩章节
改造第 9 年,这场持续了半年的 “最终去留意愿调查” 终于迎来尾声,而即将召开的全船跨国会议,将为人类在火星轨道的 “分岔路口”,敲定两个截然不同的未来。
“最后一组数据核对完成,去留意愿无偏差。”
助手小林的声音打破了数据中心的宁静,全息屏上的光点瞬间分成两团:橙红色的 11965 个光点,代表选择前往比邻星的群体;深蓝色的 2000 个光点,是决定留守火星的人们。
这场最终调查不同于此前的初步摸底,米莉团队采用 “三级确认制”。
先通过线上系统让居民提交最终选择,再由社工上门进行一对一访谈,确认选择的真实性与顾虑,最后对特殊群体进行专项评估,确保每个选择都基于充分考量。
“我们不能让任何人因为信息不全或顾虑未解决而做出遗憾的决定。” 米莉说,她的办公桌上堆着厚厚的访谈记录,每一页都写满了居民的故事。
选择前往比邻星的 11965 人中,892 名新生儿的家庭占比达 62%。
32 岁动力车间技术员李明和生命科学研究员的妻子王颖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的女儿李星玥刚满 3 岁,正抱着玩具在居住舱的走廊里漂浮。
“我们想带玥玥看看更远的星空,比邻星或许有更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 李明望着女儿的背影,语气里满是期待。
“火星改造已经有了基础,但比邻星是新的开始,我们想给孩子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而 2000 名留守者的构成,恰好印证了初始预判。
50 岁以上的老人占 60%,生态与农业人员占 25%,其余 300 人多为老人的家属或自愿守护 “地球遗迹” 的志愿者。
68 岁的托马斯是留守老人的代表,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泛黄的照片,20 年前在地球 NASA 总部前的合影,照片里的他意气风发。
“我在太空待了 12 年,火星轨道已经成了我的家。”
托马斯在访谈中对米莉说,“星际航行要 40 多年,我可能活不到抵达的那天,不如留在火星,帮年轻人完善定居点,每天看看地球的方向,就像看着故乡。”
55 岁的中国生态学家陈静,则是生态人员的核心代表。
她负责的生态舱植被培育项目已进入稳定期,舱内的小麦、生菜能稳定供应氧气和部分食物。
“火星的生态系统刚有起色,如果我们都走了,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
陈静带着米莉参观生态舱,手指拂过长势喜人的小麦叶片,“我想留下来,继续培育适合火星环境的作物,或许未来有一天,火星能成为人类的‘备份家园’,为星际航行留另一种可能。”
还有 300 名 “特殊留守者”,他们的选择带着对 “地球记忆” 的执念。
45 岁的建筑师周涛就是其中之一,他收集了大量地球建筑的全息模型 —— 从北京故宫到巴黎埃菲尔铁塔,从纽约自由女神像到埃及金字塔,都存储在他的个人终端里。
“我想在火星建立一个‘地球遗迹馆’,把人类文明的记忆留在这儿。”
周涛说,“就算未来飞船上的人忘了地球的样子,至少火星上还有一份记录。”
为了确保留守者的基本生存,米莉团队还联合技术组做了 “30 年生存评估”,2000 人的日常消耗、生态舱的产能、机器人的维护能力、备用设备的使用寿命等等。
评估结果显示,只要有足够的材料和机器人支持,留守基地完全能维持 30 年的闭环生态。“这也是我们敢推进最终调查的底气。” 米莉说,“无论选择哪条路,我们都要确保每个人都能活下去,都能有尊严地生活。”
改造第 9 年 3 月 15 日,“方舟号” 会议在核心舱的全息大厅召开。
这里原本是用于大型技术研讨的空间,此刻被改造成了环形会场,360 度的全息屏将居住舱、农业舱、生态舱、儿童教室的画面实时拼接,13965 人通过全息投影 “共处一室”,连 3 岁的李星玥都被妈妈抱在怀里,好奇地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 “人影”。
会议由 “方舟号” 总指挥陆珵主持,他的全息影像悬浮在会场中央,身后是火星与比邻星的双星投影。
“今天,我们要为人类的未来,做出最重要的一次选择。”
陆珵的声音透过通讯系统传到每个舱段,“无论选择前往比邻星,还是留守火星,我们都尊重大家的选择。因为....”
陆珵停了下,看了看所有人员。
“因为我们都是是人类文明的守护者,都是彼此的家人。”
会议的第一个环节,是留守代表发言。
托马斯的全息影像首先出现在屏幕上,他穿着深蓝色的工装,胸前别着 NASA 的旧徽章。
“我 18 岁加入航天事业,这辈子都在和星空打交道。”
托马斯的声音有些沙哑,却格外坚定,“火星轨道的每一颗螺丝、每一根管道,我都熟悉。我想留下来,修复之前因建设匆忙留下的隐患,把定居点建得更牢固,每天看着地球的方向,等着你们从比邻星传来好消息。”
接着,陈静的影像出现在屏幕上,她身后是生态舱的绿色植被。
“过去 7 年,我和团队培育了 12 种能在火星生态舱生长的作物,它们不仅能产氧,还能提供食物。”
陈静举起一株培育成功的 “火星水稻”,稻穗上结满了饱满的谷粒,“我想留下来,继续优化这些作物,让它们能在火星地表生长,或许有一天,火星能变成绿色的星球。如果你们在比邻星遇到困难,火星永远是你们的退路。”
留守代表的发言结束后。
会场陷入短暂的沉默,许多人的眼眶都红了。陆珵适时打破沉默,公布了飞船团队的承诺:
“为了支持留守基地的建设,我们将调拨 10% 的回收材料 。 包括 500 吨 B 类钛合金、300 套备用设备,同时,从 520 台机器人中调拨 50 台给留守基地。”
全息屏上立即显示出调拨物资的清单和机器人的三维模型,详细标注了用途和数量。
“这些物资和机器人,能确保留守基地 30 年的基础生存需求。”
陆珵补充道,“我们还会建立‘星际通讯通道’,每月与留守基地同步信息,一旦遇到紧急情况,飞船会第一时间返回支援。”
承诺公布后,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深蓝色的光点与橙红色的光点相互闪烁,像在传递彼此的认可。
会议进行到一半,一位留守者的提问打破了和谐的氛围 ——62 岁的留守工程师张卫国,曾参与过居住舱的建设,他的全息影像出现在屏幕上,语气带着担忧:“我们这些留守的老人,很多人对机器人的操作不熟悉,万一机器人出了故障,我们不会修怎么办?比如农业机器人的播种模块坏了,生态监测机器人的传感器失灵了,到时候连饭都可能吃不上。”
张卫国的问题引发了许多留守者的共鸣,全息屏上的留言区瞬间被 “担心机器人维修怕操作太复杂” 的评论刷屏。米莉赶紧联系研发组的佐藤团队,佐藤的全息影像很快出现在会场 —— 他是日本机器人工程师,负责所有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设计。
“大家不用担心,我们已经为留守的 50 台机器人制定了‘适配方案’。”
佐藤的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着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界面。
“首先,我们简化了机器人的操作界面 —— 把原来需要专业知识的参数调整,改成了‘红绿灯’式的提示:绿灯代表正常,黄灯代表需要检查,红灯代表故障,点击红灯就能显示故障原因和解决步骤,连我 70 岁的母亲都能看懂。”
佐藤边说边演示。
他点击屏幕上的 “农业机器人” 图标,界面立即弹出 “播种模式浇水模式收割模式” 三个选项,每个选项下面都有图文教程,点击 “播放” 就能看到机器人的操作视频。
“我们还编写了‘操作手册’,里面没有任何专业术语,全是‘第一步按哪个按钮’‘第二步等哪个灯亮’这样的简单指令,还配有语音讲解,大家随时都能查看。”
“我们还会组织为期 3 个月的‘机器人操作与维护培训’,每天 2 小时,由研发组的工程师亲自授课,手把手教大家操作和维修。”
张卫国听完佐藤的解释,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这样我们就放心了,有了这些机器人,我们在火星也能好好生活。”
会场的留言区也变得轻松起来,有人开玩笑说 “以后机器人就是我们的‘太空管家’了”,还有人说 “等我们学会了维修,说不定还能给机器人升级呢”。
会议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关于 “人类基因培养库” 的讨论。
此前的初步调查中,有部分居民提出 “是否要携带基因库前往比邻星留守基地是否需要启用基因库” 的疑问,此刻,这个问题被正式摆到了桌面上。
陆珵首先解释了基因培养库的现状:“‘方舟号’上的基因培养库,存储了地球 100 个种族、5000 人的基因样本,涵盖了人类主要的基因多样性,原本是为了应对极端情况,或自然生育出现严重问题。”
针对 “是否启用” 的问题,陆珵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经过种群学家的评估,当前选择前往比邻星的 11965 人,涵盖了不同种族、不同血型、不同基因背景,基因多样性足以支撑种群延续;留守基地的 2000 人,也能维持小型社群的自然生育。因此,我们决定暂不启用基因培养库,将其作为储备技术。”
他进一步解释道:“自然生育不仅是生命的延续,更是文化和情感的传承。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长大,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能形成健康的人格,这是基因培养技术无法替代的。”
陆珵的身后出现了一张照片 —— 居住舱里,几个孩子围着教育机器人玩耍,父母在一旁微笑着看着,“我们希望在比邻星,在火星,人类都能像在地球一样,自然地孕育生命,让孩子在爱中成长。”
但同时陆珵表示:“当我们抵达比邻星,建立了稳定的定居点,或者留守基地遇到无法解决的生育问题时,再重新评估是否启用基因培养库。但目前,自然生育是我们的首选,基因技术只是‘Plan B’,是人类文明的‘安全网’。”
种群学家李教授的全息影像随后出现,他用数据支撑了陆珵的观点:“根据种群遗传学模型,1 万人以上的群体,只要保持自然生育,基因多样性就能稳定传承,不会出现近亲繁殖导致的基因缺陷;2000 人的小型群体,只要做好生育规划(避免近亲结婚),也能维持至少 50 代的健康传承。因此,当前的人口规模,完全不需要依赖基因培养库。”
李教授的解释打消了最后一丝顾虑。
陆珵他举起右手,“让我们为未来举杯,为火星,为比邻星,为人类文明的延续!”
会场里,所有人都举起了右手,全息屏上的橙红色与深蓝色光点交织在一起,像一颗跳动的心脏。居住舱里的孩子欢呼着,生态舱里的小麦随风摆动,火星的光芒透过舷窗,洒在每个人的脸上。
全船会议结束后,“方舟号” 进入了 “分航准备期”:技术组开始将 500 吨 B 类钛合金和 300 套备用设备转运到留守基地;
研发组的工程师们忙着对 50 台留守机器人进行系统简化和测试,确保每台机器人都能正常运行;
米莉团队则在整理留守者的生活需求,为他们调配足够的食物、药品和生活用品。
托马斯和陈静已经搬到了新曦定居点,他们每天都在检查定居点的设备,规划着未来的建设。
而选择前往比邻星的人们,开始整理行李,给留守的家人和朋友写下留言。
改造第 9.5 年,火星轨道的分岔路口,人类的故事,翻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