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大咖“石中火”大大的完结小说《大明:当场政变,老朱懵了》,是很多网友加入书单的一部现代言情,反转不断的剧情,以及主角朱允熥朱元璋讨喜的人设是本文成功的关键,详情:“请皇爷爷下诏,册封我为皇太孙!”“请皇爷爷即刻退位,由我登基继承大统!”洪武二十五年秋,南京紫禁城奉天殿内,一道清亮嗓音陡然响彻殿宇,语速从容不迫,字句却如惊雷滚过金砖地面,震得殿内悬着的鎏金宫灯微微晃动。满朝文武无不瞠目结舌,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目光齐刷刷地“钉”在朱允熥身上。——这位平日在东宫之中沉默寡言、甚至有些怯懦的三皇孙,今日竟像换了个人一般,敢在洪武皇帝面前说出这般狂悖之语!就连高踞于蟠龙宝座之上、执掌大明江山二十五年、见惯了朝堂风浪的洪武皇帝朱元璋,龙颜之上也掠过一丝罕见的错愕,枯槁的手指下意识地攥紧了......
大明:当场政变,老朱懵了 精彩章节试读
曜曜文华萦绕殿宇,煌煌武英矗立宫闱。
文华殿与武英殿如左右护法般相对而立,规制严整,各司其职。
武英殿本是朱元璋封赏功臣、彰显军功之地,殿内梁柱间似仍回荡着往日庆功的鼓乐;
而文华殿才是朝廷处理政务、举行经筵讲学的核心场所,案几上常年堆叠着奏折典籍,满是治国理政的厚重气息。
可偏生朱元璋是从马背上打下的江山,骨子里带着行伍之人的爽朗与习惯,平日里反倒更偏爱在武英殿内批阅奏章。
那熟悉的军旅气息,总能让他想起早年征战的岁月,也让他批阅起公文来更觉安心。
如此一来,文华殿便渐渐成了宫中的摆设,直至太子朱标开始参与朝政,朱元璋才将这座闲置的宫殿拨给朱标使用,让其在此处理东宫事务、研习治国之道。
这一次召见皇孙朱允熥,朱元璋依旧选择了武英殿。
而他特意选在此地,暗藏着一层心思——他要借着武英殿往日的威严气场,给朱允熥这“胆大包天”的混账小子一个下马威,让这孙儿好好掂量掂量,在朝堂上公然索要皇位的举动,究竟有多放肆。
可当传旨太监刘和真的引着朱允熥走进武英殿时,朱元璋刚要酝酿气势、先声制人,将那句“朱允熥,你可知罪”狠狠喝出口,朱允熥却抢先一步开了口,语气里满是真切的关切:
“皇爷爷,孙儿听闻您每日皆是夙兴夜寐,通宵达旦地批阅奏折,每日睡眠时间不过两三个时辰。天不亮便起身准备早朝,早朝结束后又马不停蹄地回殿处理政务,连一口热乎的早膳都顾不上吃。”
“孙儿心里实在不安,皇爷爷的身体不仅是您自己的根本,更是咱大明江山的根基啊!为了皇爷爷的康健,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您可得千万保重身体,可不能这般亏待自己。”
“这早膳是一日三餐的根本,万万不能不吃……您看,孙儿特意绕路去了一趟御膳房,亲手给您煮了一碗您最喜爱的青菜鸡蛋面。这面刚出锅,还冒着热气呢。”
“皇爷爷,就算公务再繁忙,您也得先顾着身子啊!不如先趁热用了这碗面,待腹中暖和了,再处理政务也不迟,您看可好?”
“毕竟,咱大明离不开您这位定海神针,朱家的血脉传承离不开您,孙儿更是打心底里离不开皇爷爷啊!”
朱允熥一边说着,一边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从随身提着的食盒里小心翼翼地端出两碗热气腾腾的青菜鸡蛋面。
那浓郁的面香混着青菜的清新、鸡蛋的醇香,瞬间在殿内弥漫开来,他将面轻轻放在案几上,最后还略带羞赧地挠了挠头,语气带着几分不好意思:
“孙儿今日也还没来得及用早膳,这会儿腹中早已饥肠辘辘,便索性多煮了一碗,想着能陪皇爷爷一起吃。孙儿觉得,祖孙俩一起用膳,吃起来也更有滋味。只是孙儿没提前禀明您,就擅自做了这个决定,还望皇爷爷莫要怪罪孙儿才好。”
引着朱允熥来到殿内、正准备悄悄退出去的大太监刘和,见此情景,嘴巴惊得张大,半晌都没能合上。
他深深看了一眼面带纯真笑容的朱允熥,心中忍不住轻笑一声——这般难得的温馨画面,确实不该有外人打扰。
于是,他轻轻迈步,悄无声息地退出了武英殿,将空间完完全全留给了这祖孙二人。
而朱元璋站在原地,嘴巴张了张,原本到了嘴边的斥责话语,在看到面前孙儿腼腆羞赧的模样、闻到案几上青菜鸡蛋面的诱人香气,再回想起朱允熥刚刚那番情真意切的话语后,竟硬生生被他咽了回去。
他藏在身后、紧紧握着龙靴的右手,也悄悄收了回来。
此时此刻,不管朱允熥这番举动背后是否藏着其他心思,朱元璋的心底都涌起一股久违的暖意。
多少年了啊!自打马皇后——他那位贴心的“妹子”离开后,宫里就再也没有人这般牵挂他是否按时吃饭、是否按时休息,更没有人能准确记得他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
直到今日,这个他原本气得想狠狠胖揍一顿的孙儿,端着一碗热乎的青菜鸡蛋面走到他面前,用最朴实的话语诉说着关心。
一时间,朱元璋的心情复杂到了极点,看向朱允熥的目光,也从最初的凌厉锐利,渐渐变得温和柔软。
再铁血刚毅的汉子,也禁不住这般细致入微的嘘寒问暖啊!
正所谓“铁汉柔情”,朱元璋对外人素来是冷血酷烈、杀伐果断,可面对血脉相连的亲人,他骨子里的宽容与温情从未消失。
只是自打十年前马皇后薨逝后,这份柔情便被他深深埋藏在了心底,极少再向人表露。
而今日,他罕见地收敛了身上那股属于九五至尊的威严霸道气场,眼中渐渐流露出祖父对孙儿的温和与慈祥,静静看着将一碗热面递到自己面前的朱允熥。
朱允熥脸上笑得灿烂,可后背早已被冷汗浸湿:
老朱你方才把右手藏在身后干嘛?
手里还攥着一只龙靴,这是打算用“龙靴炒肉”教训我吗?
还有,你一开始那架势,是不是想直接劈头盖脸地质问我?
朱允熥差点没忍住哭出来,万幸的是,自己有“挂”提前提醒,让他用孝心这招感化了老朱,总算是免去了一顿皮肉之苦!
朱元璋可没察觉到孙儿心底的波澜,他用温和的目光在朱允熥身上细细打量了一圈,随后伸手将袍服的衣摆提起,麻利地塞在腰带上,这才接过朱允熥递来的面碗和筷子。
他随意地一脚踩在旁边的圆凳上,身子微微半蹲,像寻常百姓家的爷爷般,吸溜吸溜地吃起面来。
一口面下肚,朱元璋的眼神瞬间亮了起来,带着几分惊讶与赞许看向朱允熥。
恰在此时,他看到朱允熥正用衣袖擦着额头并不存在的汗水,那略显慌乱的小动作让朱元璋忍不住莞尔一笑。
他想了想,故意轻咳一声,语气带着几分刻意的安慰:
“别怕,咱没想揍你,方才就是脚背有些痒,脱了靴子挠一挠罢了……真不是要拿它教训你!”
“咳咳!”朱允熥也连忙跟着轻咳两声,一边连连点头,一边顺着话茬往下接:
“是是是,孙儿明白,皇爷爷就是挠挠痒……那什么,要是皇爷爷自己不方便,需要孙儿帮忙吗?”
“哈哈哈!”朱元璋被孙儿这机灵的模样逗得哑然失笑,摆了摆手,随即好奇地问道:
“这碗面,当真是你亲手做的?”
朱允熥立刻指着自己因为洗菜时溅到水而微微湿润的衣摆和袖口,用力点了点头,语气诚恳:
“孙儿不敢欺瞒皇爷爷,这面确实是孙儿亲手煮的!”
朱元璋的目光落在朱允熥那微湿的衣摆和袖口上,仔细看了看,随后轻声说了一句:
“辛苦你了,想来这是你第一次进厨房,第一次亲手做饭吧?”
朱允熥心里正想着自己即将获得的“大师级厨艺”,闻言立刻摇了摇头,脸上带着几分不好意思,伸手挠了挠后脑勺:“回皇爷爷的话,其实也不是第一次啦……以往孙儿常常半夜被饿醒,实在睡不着,就偷偷在寝宫院子里自己开小灶煮点东西吃。”
“所以啊,孙儿做这碗面并不觉得辛苦,也没什么难度,早就练熟了!”
其实朱允熥说这番话,并没有其他多余的心思。
他只是想着,往后想要多做些美食孝敬老朱,必然要用到那“大师级厨艺”。
而厨艺这东西,哪怕天赋再好,也得靠多做多练才能精进。
他这般说,也是为了日后展现出高超厨艺时,能有个合理的铺垫,不至于显得太过突兀。
可这番话落在朱元璋耳中,却让他听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他吃面的动作猛地一顿,眉头微微蹙起,眼神里多了几分凶唳,忽然开口问道:
“你经常吃不饱吗?”
一瞬间,朱元璋的脑海里不由浮现出种种狗血的猜测画面——朱允熥打小就没了母亲,一直跟着继母吕氏长大……难不成吕氏暗地里苛待他,连基本的饮食都不肯让他吃饱?
若是真的如此……朱元璋的心底瞬间掠过一片冰寒,眼底深处更是隐隐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凶光,那是属于帝王护短的狠厉。
朱允熥听到这个问题,先是一愣,随即眼神微微闪烁了一下。
他心里其实闪过一个念头:若是顺着皇爷爷的话,说自己吃不饱,说不定能让皇爷爷对吕氏产生隔阂与猜忌,这对自己争夺储君之位或许有利。
但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朱允熥很快便摇头否决了这个危险的想法。
先不说吕氏平日里在吃食上从未克扣过他,即便真有此事,他也万万不能说出口!
在这个以“孝”为先的时代,污蔑抚养自己长大的继母,是妥妥的大不敬、大不孝之举。
哪怕吕氏因此被朱元璋责骂、甚至厌弃,他自己也会因“不孝”的名声彻底失去储君之位的竞争资格,这简直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因此,朱允熥连忙摆了摆手,语气急切地解释:“皇爷爷您误会了,孙儿并不是吃不饱!在东宫,孙儿的日常吃穿用度都十分充裕,从未受过亏待。只是近年来孙儿正处在长身体的年纪,饭量比寻常人要大些,身体消耗也快,就算用餐时吃得再饱,到了半夜也容易饿醒,所以才会自己开小灶。”
听闻这番解释,朱元璋心中悬着的一块大石头总算是落了地,神色稍霁。
毕竟,继母虐待养子的丑闻,他绝不希望发生在朱家,更不希望被外人知晓,沦为朝堂与民间的笑柄。
但朱允熥方才的反应,还是让朱元璋有些诧异。
他不由用带着几分奇怪的目光看着朱允熥,状若无意地问道:“允熥,方才咱问你是不是吃不饱时,你为何不顺势向咱告吕氏一状?若是你真要告状,咱定然会为你出头,帮你解了心头之恨,顺带还能帮你铲除吕氏这个潜在的敌人,这对你日后行事不是更有利吗?”
一边说着,朱元璋还不忘低头吃了一口面,仿佛只是随口提起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可眼底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试探。
朱允熥也端起自己面前的那碗面,轻轻吃了一口,闻言后放下筷子,抬起头看着朱元璋,神色无比认真肃穆,语气更是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
“皇爷爷,您这是把孙儿想成什么人了?”
“孙儿承认,有时说话确实莽撞了些,做事也不够周全,但孙儿绝不是那种不忠、不义、不孝的人!”
“自从娘亲去世后,一直是二哥朱允炆的亲生母亲吕氏娘娘将我抚养长大,她对我有养育之恩,这份恩情孙儿时刻铭记在心,早已在心里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生母亲看待。”
“虽然如今孙儿下定决心要与允炆二哥争夺储君之位,并且对这个位置势在必得……但孙儿这么做,全是为了朱家的基业,为了大明江山的稳固考虑,绝不会把这份朝堂上的竞争,上升到个人恩怨的层面。”
“哪怕是对允炆二哥,孙儿也依旧会以亲兄弟相待,对他相敬如宾,绝不会因为争夺储位就与他产生隔阂,更不会心生怨恨、做出什么恶意陷害的事!”
“更何况是对将孙儿一手抚养长大的吕母妃,孙儿怎会做出污蔑母亲的不孝之事?那可是要遭天打雷劈的!”
朱允熥的表情肃穆无比,每一个字都说得掷地有声。
他心里很清楚,在这个“孝义无双”的时代,“孝”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即便将来他争储成功、登基称帝,也必须将吕氏好好供奉起来,敬她养她。
因为吕氏占据了“抚养他长大”的“母亲”大义,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撼动的。
在这个把忠孝看得比天还重的时代,一个不忠不孝的人,注定走不远,更不可能坐稳江山。
当然,若是吕氏将来自己作死,做出什么触碰底线的事,那他自然不必再顾及这份“养育之恩”,到时候该如何处置,便如何处置!
因而,朱允熥这番话,既有对“孝义”的坚守,也有几分真心实意,绝非全是虚情假意。
朱元璋听完这番话,心中大为震动,看向朱允熥的眼神变得复杂起来,既有赞许,也有几分感慨。
他缓缓开口,说出了对朱允熥人生中的第一句夸赞:“不错,你确实很不错,不愧是咱朱元璋的孙儿!识大体、明孝义,做人做事坐得端、行得正。你父亲朱标若是在天有灵,知道你如今这般模样,定然能安息了!”
朱允熥听着这番夸赞,连忙谦虚:“这都是孙儿应该做的,实在不值得皇爷爷这般夸赞!”
朱元璋见他这般模样,忍不住用筷子指了指他,语气里带着几分调侃:“你这小子,现在怎么变得这么谦逊了?方才在朝堂上,你可不是这副模样!那时你大包大揽,又是要咱册封你为皇太孙,又是要咱退位让你登基称帝,那股猖狂劲儿,与现在简直判若两人,倒真不像你平日的为人。”
其实朱元璋对朱允熥的了解并不算深,但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经过今日这一番相处,他对朱允熥也有了大致的印象:这孙儿能言善辩,脸皮也够厚,关键时刻还懂得变通。
当然,现在还得加上一条——心思细腻,有孝义之心,为人也还算坦荡,不做作。
朱允熥闻言,无奈地摊了摊手,语气带着几分委屈:“孙儿不是早就跟您说过了嘛,朝堂之上那些话,都是孙儿迫不得已才说的,实在是没办法的事情啊!”
“你啊……”朱元璋无奈地摇了摇头,也不再继续纠结这个话题,低下头,继续专心致志地吃起面来。
不得不说,朱允熥这碗面煮得确实不错。
面条筋道爽滑,面汤鲜香浓郁,青菜脆嫩爽口,鸡蛋煎得金黄嫩滑,熟度也刚刚好,每一口都让人觉得满足。
朱元璋吃得赞不绝口,心里更是觉得:这味道,比御膳房的厨子做得还地道!
或许是吃得太过投入,朱元璋嗦面条的速度不由快了些,偶尔有几根面条从面碗边缘滑落,掉在案几上。
朱元璋本就不是铺张浪费之人,见面条掉了,心里想着等吃完碗里的面,再把案几上的面条捡起来吃掉,绝不能浪费粮食。
可不等他付诸行动,朱允熥已经拿起筷子,熟练地夹起朱元璋面前案几上掉落的面条,脸上没有丝毫嫌弃的神色,径直将面条放进自己的碗里,大口吃了起来。
这一幕,被一直暗暗观察朱允熥的朱元璋看在眼里,他手中吃面的动作猛地一顿,眼底闪过一丝动容,但很快便恢复了平常。
只是从那之后,他嗦面的动作明显轻柔了许多,再也没有让面条掉落在案几上。
等朱元璋将碗里最后一口面汤都喝得干干净净,他满足地拍了拍圆滚滚的肚皮,嘴里啧啧称赞:“不错不错,你小子这煮面的手艺,已经超过御膳房的御厨了,都快赶上你皇奶奶当年的手艺了,好吃得很!”
朱允熥此时正嚼着面条,闻言含糊地应了一声:“只要皇爷爷喜欢就好!”
朱元璋忽然话锋一转,莫名其妙地问了一句:“你就不嫌弃咱吗?”
朱元璋心里很清楚,自己虽贵为九五之尊,被百姓们称为“真龙天子”,可这些不过是用来糊弄底层百姓的说法,他自己说到底也只是个普通人。
人一旦老了,身上难免会有老人的气息,甚至会被人嫌弃“又脏又臭”。
可方才朱允熥的动作和表情里,没有丝毫的嫌弃,那份自然与坦荡,让他心里颇为感慨,也多了几分暖意。
朱允熥闻言,立刻停下了手中的动作,将嘴里的面条慢慢咽下去,随后才认真地回答:“皇爷爷,您不是时常教导父亲,说咱朱家是从最底层一步步打拼出来的,起家不易,所以更要懂得勤俭节约,绝不能养成奢靡浪费的风气,更不能铺张度日吗?”
“这些话,父亲当年也原封不动地教给了孙儿,孙儿一直铭记在心,从未敢有片刻忘却!”
“更何况,皇爷爷您不也常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之艰’吗?这面条是用粮食的,每一粒粮食都来得不易,孙儿自然不能眼睁睁看着它被浪费!”
“再说了,皇爷爷是孙儿血脉相连的亲爷爷,咱们骨肉相亲,孙儿怎么会嫌弃您呢?在孙儿心里,皇爷爷不管什么时候都是最亲近的人。”
轰隆!
朱元璋听完这番话,神色骤然震动,忽然伸出手紧紧抓住他的肩膀:“你说什么?你再把刚刚的话重复一遍?”
“啊?”朱允熥一愣。
朱元璋生怕错过那句让他心动的话,连忙出声提醒:“就是你刚刚念的那句关于‘一粥一饭’的话……快,再念一遍!”
“哦,您说的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之艰’这句话吗?”朱允熥这才反应过来,眨了眨眼睛,带着几分恍然开口。
“对对对,就是这句!”朱元璋颔首,嘴里不住地喃喃重复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之艰……一粥一饭……半丝半缕……”
越念,他的眼神越亮,仿佛在黑暗中找到了明灯,猛地一拍大腿:“这话讲得太好了!实在是太好了!简直说到咱的心坎里去了!这才是咱朱家该传下去的道理,也是治国理政的根本啊!”
“来来来,你先别吃了,快过来!”朱元璋拉着朱允熥走到案几前,指着桌上的纸笔,“你现在就把这句话写下来!咱要把它挂在床榻前,每天醒来、睡前都诵读一遍,时刻提醒自己!不仅如此,咱还要让人把这句话传抄三千份,分送到皇宫各个角落,给朝堂上的文武百官每人一份,再下发到地方各级官员手里,让他们都好好品读品读这句至理名言!”
“咱要让他们都记住,身为朝廷官员,要懂得勤俭节约,更要知道勤政爱民,不能忘了百姓的辛苦,不能辜负咱朱家的江山!”
朱元璋越说越激动,一双大手忍不住用力拍打着朱允熥的肩膀,那力道之大,拍得朱允熥龇牙咧嘴,肩膀隐隐作痛,可心里却乐开了花。
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前世在某本小说里随手记下的一句话,本是想着偶尔用来“装装文雅”,竟会在老朱这里获得这么大的反响,简直是“有心栽树树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不过转念一想,朱允熥又觉得这也在情理之中。
老朱本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吃过二十多年的苦,挨过饿、受过冻,最清楚粮食的珍贵、百姓的艰难,自然能深深体会到这句话里的分量与含义。
当下,朱允熥也顾不上肩膀的疼痛,快步走到案几前,小心翼翼地展开卷纸,提起毛笔,蘸了蘸墨汁,便认真地书写起来。
幸好前身在吕氏的严苛教导下,练就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不然此刻怕是要在皇爷爷面前丢人现眼了。
而朱元璋全然没察觉到朱允熥的心思,他凑在案几旁,目不转睛地看着笔墨落在纸上,一字一句地跟着品读。
最后,当朱允熥放下毛笔,将写好的字幅晾干时,整个武英殿内都回荡着朱元璋爽朗愉悦的笑声,那笑声洪亮而畅快,许久没有这般开怀过。
殿外的亲卫军士兵、宫女和内侍们听到这笑声,都纷纷愣住了,脸上满是疑惑。
陛下这是遇到什么天大的喜事了?
居然开心成这般模样?
有资历深些的宫人悄悄议论:“多少年没听见陛下笑得这么痛快了……我还记得,上一次陛下笑得这么开心,还是皇后娘娘在世的时候呢!”
伺候了朱元璋几十年的大太监刘和,站在殿外的廊柱旁,听着殿内的笑声,沧桑的眼眸中闪过一抹追忆的神色,
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马皇后还在时,宫里温馨和睦的景象。
可就在这一片温馨之中,没人注意到,在宫殿角落一个隐蔽的阴影里,一个小太监悄悄看了一眼武英殿的方向,眼神里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随后便压低了身形,脚步轻快地离开了这里,朝着东宫的方向快步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