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很喜欢《大唐:天天死谏,李世民破防了》这部古代言情风格作品,它其实是“夜伴蝉鸣”所创作的,内容真实不注水,情感真挚不虚伪,增加了很多精彩的成分,《大唐:天天死谏,李世民破防了》内容概括:死谏一。【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死谏二。【陛下,你糊涂啊,宠信魏王而厌弃太子,这岂不是兄弟阋墙,玄武门之变再度上演吗?】【假如有一天,你获得了死谏系统,如何一句话气死李世民,成功被砍头?】秦奕获得了死谏系统,只要是因谏言而被皇帝砍了头,就能获得奖励,从此发家致富!皇帝们,准备好了吗?...

热门章节免费阅读
李世民回道:“朕今日召见你等,就是为了此事。”
“朕这些时日也想不明白,怎么就突然多了这么多不怕死的御史,求着让朕砍了他们。”
“而且,朕细细想来,似乎每一次砍了一个,才会出现一个,而不是全都站出来,让朕砍了他们。”
“朕这些时日,只是把秦奕关在大牢里面,至今唯有一人,也和秦奕一般,能犯颜直谏!”
说白了。
李世民觉得这里面有猫腻!
可是,他让李君羡等人查了秦奕,还有前面那三十八位御史的身世,发现他们都是清清白白,且相互之间一点儿联系都没有!
根本就查不出来什么!
可越是查不出来什么,越是让李世民觉得这其中有一些猫腻。
有人在戏耍他一样。
这让李世民十分的不痛快!
长孙无忌等人也联想到了前面三十八位御史,也有好几位,和秦奕一样犯颜直谏,说出来的话,能够惊掉他们的下巴。
还有一些,甚至是胆大妄为,又或者是殿前失礼,好像是得了失心疯!
总之,三十八位御史的行为确实好像是故意激怒李世民,好让他砍了他们的头。
而如今的秦奕也是一样!
怎么办?
这样的人,是留,还是不留?
陛下又是什么心思呢?
长孙无忌思索了一会儿,开口道:“陛下,臣倒是以为,这于大唐,于朝堂而言,乃是一件好事儿!”
好事儿?
他这一开口。
众人都看向了长孙无忌。
你竟然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儿?
李世民也有一点儿意外,问道:“辅机何出此言?”
长孙无忌拱手抱拳回道:“陛下,国有诤臣、不亡其国,如今有了这些不怕死的御史前赴后继地直谏,有着震耳发聩的声音,才能让我等深刻自省!”
“前有御史当朝死谏,以死明志!”
“如今又有秦奕问出这等警世之言,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若无秦奕,恐怕我等只会对此避而不谈!”
长孙无忌看似是强硬了一点儿,也有直谏之风。
实际上,他也有着自己的小心思。
作为一位外戚,长孙皇后的胞兄,却又是贞观第一功臣,秦王府的老臣,如今大唐的吏部尚书!
也有着很多人在盯着他,对于他的一言一行都在无限放大。
所以,长孙无忌必须要谨小慎微。
如今,主动开口,向李世民奏言,此乃好事儿,自然是想要让李世民留下秦奕。
为何?
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保住李世民的名声!
魏征也连忙拱手道:“陛下,长孙尚书所言极是,不管秦奕其背后乃何人,只要是陛下有着容人之量,便是秦奕这般死谏,又如何?”
“若非秦奕,朝中百官必然对这些熟视无睹,甚至是避而不谈!”
“若无秦奕,太子殿下何以能去三省六部九寺五监之官衙学政?”
“臣以为秦奕所言,才是真正直指大唐万世之基业的靶心,汉朝四百年国祚,晋朝百余年。”
“大唐若想要万世,就必须要直面秦奕之问。”
“古往今来,可有四十年之太子呼?”
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看了一眼魏征。
他们自然是能理解魏征为何要当一位直臣,也很清楚,魏征为何会支持留下秦奕。
说实话,他们甚至是有些同情魏征。
因为秦奕也算是一位直臣。
魏征不管如何,都得站在秦奕这位直臣这边。
李世民则是看向了房玄龄。
房玄龄的CPU一直在加载,脑海里面浮现着第一位御史死谏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