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人在大唐,显圣就变强!》,超级好看的古代言情,主角是李恪李世民,是著名作者“富婆收割机”打造的,故事梗概:穿越成为大唐蜀王李恪,身负前朝与皇室的复杂血脉,深知历史结局的他本欲低调,却绑定了“人前显圣”系统。从此,大唐的画风骤然剧变。于朝堂挥毫引来天地异象,在夜宴御剑震慑突厥使臣。面对东宫打压与世家刁难,他或以诗词惊世,或以雷霆破局,更拿出超越时代的作物与造物,震动天下。凭借一次次震撼世人的举动积累力量,他不仅扭转了自身命运,更让帝王折腰,让整个大唐,跟随他的脚步,踏上了一条前所未有的超凡之路。...
阅读精彩章节
“儿臣有四策,或可弥补现行策略之弊端,真正将这数十万突厥降众,化为我大唐永固北疆之基石!”
李恪朗声说道。
“四策?”
李世民眼睛一亮:“有何四策?速速道来!”
满殿文武的目光,也都死死盯着李恪。
大家都想听听,蜀王殿下究竟能拿出怎样的方案,来弥补四大弊端?
李恪伸出一根手指:“儿臣第一策,名为……分旗编户,固其牧地!”
“分旗编户?”
“固其牧地?”
李世民面露疑惑,群臣也纷纷交头接耳。
“父皇!”
李恪解释道:“现行羁縻之策,虽设都督府、州,但所辖范围往往过大!”
“仍以一个或几个强大的突厥部落为核心。”
“这无异于旧瓶装新酒,未能从根本上,瓦解其潜在的统一威胁。”
李恪话锋一转,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案:
“儿臣以为,将‘分而治之’之策,推行到极致,效古制而革新!”
“将分而治之之策推行到极致?”李世民面露疑惑:“具体何意?”
“可在突厥部落中,推行一种更为精细的‘盟旗制度’!”李恪缓缓道。
“盟旗制度?”
众臣更加困惑了。
“所谓‘盟旗’……”
李恪继续阐述:“便是将原有的庞大部落联盟,进一步细化、拆解!”
“以更小的部落单位,甚至以千户、百户为单位,重新划分聚居范围!”
“每一个这样的单位,便设立一个独立的‘旗’,作为新的羁縻行政单位!”
“比如,原本一个万人的大部落,我们可以将其拆分为十个‘千户旗’,甚至二十个‘五百户旗’!”
“每个‘旗’都划定明确、固定的牧场!”
“其疆界由朝廷派员勘定,立碑为记,明文颁布,并且昭告四方!”
“自此,严格禁止各旗之间擅自越界放牧、兼并土地、私下串联!”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倒吸冷气之声。
狠!太狠了!这一招简直就是釜底抽薪!
突厥人之所以强大难制,就是因为他们逐水草而居,部落之间联系紧密。
这样的突厥,极易形成强大的军事联盟。
而李恪这一策,直接把突厥人打散成互不统属、画地为牢的小单位!
固定草场,意味着失去了游牧的灵活性,也失去了大规模聚集的基础。
程咬金猛地一拍大腿,两眼都在放光:“妙啊!把这帮狼崽子都圈起来,看他们还怎么抱团龇牙?”
“是这个理儿!”
尉迟恭也连连点头:“地盘都定死了,谁敢越界,就是造反!”
“打起来也方便,不用满草原追着跑!”
文官这边,满眼都是震惊和难以置信。
这一策……
将“分化瓦解”,从政治口号,落到了实实在在的地理和行政分割上。
其效果,绝对远超简单地任命几个都督!
不等众人消化完毕,李恪继续补充细节:
“每个旗的首领,朝廷依旧授予其世袭官职,以示恩宠,安抚其心。”
“但是……每一位旗主都必须由我大唐皇帝正式下诏册封,方为合法!”
“更重要的是!”
“朝廷需向每一个‘旗’,派遣固定的‘长史’或‘录事参军’!”
“这些长史、录事参军,由朝廷选派精明强干,通晓胡情的文官担任。”
李恪的目光扫过文官队列,微微一笑道:
“他们明为辅助旗主处理政务、教化百姓!”
“实则为我大唐之耳目,负有监督之责!”
“旗内大小事务,尤其是兵马调动、赋税征收、司法诉讼,长史皆有权过问、记录,并向朝廷汇报!”
“如此一来!”
“中央的政令和影响力,便能真正渗透到每一个最基层的突厥单位,而非仅仅停留在都督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