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言情《我不当太子,我要带大唐举国飞升》,现已完结,主要人物是李恪李世民,文章的原创作者叫做“富婆收割机”,非常的有看点,小说精彩剧情讲述的是:穿越成为大唐蜀王李恪,身负前朝与皇室的复杂血脉,深知历史结局的他本欲低调,却绑定了“人前显圣”系统。从此,大唐的画风骤然剧变。于朝堂挥毫引来天地异象,在夜宴御剑震慑突厥使臣。面对东宫打压与世家刁难,他或以诗词惊世,或以雷霆破局,更拿出超越时代的作物与造物,震动天下。凭借一次次震撼世人的举动积累力量,他不仅扭转了自身命运,更让帝王折腰,让整个大唐,跟随他的脚步,踏上了一条前所未有的超凡之路。...
阅读精彩章节
“但仅此还不够!”
李恪的声音陡然变得锐利起来,“必须加以引导,使其为我所用!”
“儿臣提议,可颁布法令:突厥部众,每户家庭,若有两子及以上者,必须择一子,送入朝廷指定之寺庙,出家为僧!”
“什么?”
“强制出家?!”
此言一出,顿时有文官失声惊呼,这简直……
“并非强制,乃是‘规定’,二者大不相同!”
李恪纠正道:“同时朝廷可配套颁布优惠!”
“凡有子弟出家为僧之家庭,可减免部分牛羊赋税,并免除该家庭一名壮丁的兵役征发!”
打一棒子,然后给个甜枣,这才是核心!
李恪分析道:“突厥家庭,多以放牧为生,壮丁既是劳动力,也是战力。”
“出家一人,便可免赋免役,对于寻常牧民而言,乃是实打实的好处!”
“足以吸引许多生计艰难之家主动送子出家。”
“而此举之妙处在于……”
李恪眼中闪烁着冷酷的光芒:“一则可大大减少突厥潜在的青壮兵源!”
“十户出一僧,千户便是百僧,万户出千僧!”
“假以时日,其丁壮数量,必然显著下降!”
“二则!”
“这些出家为僧的突厥青年,自幼接受佛法熏陶,耳濡目染皆是慈悲、忍让、戒杀之说,其凶悍野性将被极大磨平。”
“即便将来还俗,其心性也已大变,再非昔日只知弯弓射雕的狼崽子!”
“此策,名为‘导其向佛’,实则是以慈悲之名,行釜底抽薪之实!”
“潜移默化之间,绝其尚武之风,弱其征战之本,故儿臣称为宗教绝育!”
殿内鸦雀无声。
如果说前两策只是让群臣感到惊艳和震撼。
那么这第三策……
则让他们感到了彻骨的寒意和……恐惧!
这计太毒了!
杀人不过头点地,而此策,要从文化根子上,阉割掉一个民族的狼性!
用最温和、最慈悲的方式,完成最彻底的征服。
这已经不是普通的政治权谋,这简直是魔鬼!
所有人看着殿中那个身形单薄,面容稚嫩的少年,背后升起一股寒气。
此子心思之深沉、手段之老辣、眼光之长远,简直可怕!让人毛骨悚然!
魏征张了张嘴,想说些“王道”、“仁德”。
却发现在此策的“有效性”面前,任何道德指责都显得苍白无力。
因为蜀王给的“优惠”是实打实的,表面上看,甚至是……“仁政”!
房玄龄眼中满是骇然。
他自诩谋国深远,却也从未想过,从这个角度,彻底地解决边患。
李靖、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恭等武将,下意识地咽了口唾沫。
他们宁愿在战场上和敌人真刀真枪地干,也不想面对这种……让人怎么死的都不知道的软刀子。
一家出一个儿子当和尚,怎么想出来的?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敲击扶手,久久无言。
作为帝王,李二太清楚这“宗教绝育”四字背后,蕴含的可怕力量了。
这简直是绝户计!
但偏偏,又如此的有效,如此的难以拒绝!
他能想象到,若此策推行数十年后,草原上将不再是弓马娴熟的战士。
而是更多诵经念佛的……僧人,那时的北疆,将是何等的安宁!
“此策……”
李世民的声音有些干涩,“甚为犀利!然,强制出家,恐引反弹……”
“父皇!”
李恪打断道:“非是强制,乃是‘引导’与‘优惠’并用。”
“出家者可免赋免役,此乃惠民之策,百姓为实利所趋,自愿者必众。”
“朝廷只需把控寺庙和度牒,控制其规模与流向即可。”
“且初期可先于部分归顺部落试行,若是效果显著,再逐步推广。”